海報新聞
孔子的一生波折起伏,卻又堅定從容。從少年定志到壯年出仕,從好學不倦到圣集大成,從市井布衣到至圣先師,他解碼自己的人生,凝煉出儒家思想,引導我們建設一個美好的大同世界。
君子好禮
孔子的父母早逝,家境貧寒,自幼便對禮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甚至在玩耍時,他也常常使用俎、豆等禮器來模擬祭祀的過程,細致地模仿祭祀的禮節(jié)。
在青年時期,孔子曾經(jīng)擔任過管理倉庫的委吏,以及管理牲畜的乘田。盡管這些職位在當時的官僚體系中顯得微不足道,但孔子卻盡心盡力地完成每一項工作,使得“牛羊茁壯長而已矣”。同時,也正是因為這些工作,讓他深入了解了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和愿望,這些體驗為他日后的事業(y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誨人不倦
魯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孔子三十五歲。因激烈的政治斗爭,孔子離開了動蕩不安的魯國,前往北方的齊國尋求發(fā)展。然而,在齊國,孔子的政治抱負依然未能實現(xiàn)。兩年后,孔子返回魯國,轉而投身學術和教育領域,秉持著“有教無類”的原則,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為社會培養(yǎng)了大量德才兼?zhèn)涞木樱纬闪艘惶转毺氐慕逃椒ㄅc理念,這些理念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的思想體系也在不惑之年漸趨成熟。
知命弘道
孔子在知命之年踏上了仕途,憑借卓越的治理能力和顯著的政績,從中都宰這一職位被提拔至大司寇的高位,這是掌管國家司法、刑罰以及維護社會治安的重要職務。這一晉升標志著孔子從一名布衣學者躍升成為魯國大夫,進入了魯國政權的核心圈層,從而開始了他政治理想的實踐之路。
周游列國
魯定公十三年,孔子在齊國的強壓和魯國君臣的輕慢下,懷著滿腔的憤慨,毅然離開了魯國,踏上了周游列國的漫漫征程。那時,孔子已經(jīng)五十五歲。在接下來的十四年里,他歷經(jīng)風霜雨雪,訪問了衛(wèi)、曹、宋、鄭、陳、蔡、楚這七個國家,致力于傳播和推行“仁”的哲學思想。
圣集大成
孔子在六十八歲高齡之際,選擇返回故土魯國。他全身心投入到古代典籍的整理與研究中,贊《周易》,作《春秋》。他的思想體系匯集了中國早期文化知識的精髓,因此被孟子尊稱為“集大成”者,贊譽其思想之博大精深與卓越成就。
從修身治學到弘揚正道,從為人處世到治國理政,從審視歷史到認識萬物,孔子本身就是個傳奇,他創(chuàng)立的儒家思想體系是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結晶,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軸。
于今為盛
作為儒家文化發(fā)源地,山東立足豐富的文化資源優(yōu)勢,打好“孔子牌”,不斷深挖傳統(tǒng)文化資源,推動“兩創(chuàng)”落地,在傳承與發(fā)展儒家文化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例如,曲阜的孔廟、孔林、孔府成為吸引國內外游客的重要景點。以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館、尼山圣境為代表的“新三孔”成為山東省文化旅游的新地標。通過發(fā)展文化旅游、文化創(chuàng)意、文化演藝等產業(yè),實現(xiàn)儒家文化與現(xiàn)代產業(yè)的融合發(fā)展,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儒家文化。同時,加強青少年對儒家文化的教育,培養(yǎng)他們的文化自信和道德觀念。為儒家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上得到了深入的研討與廣泛的傳播,為那些關乎人類未來命運的關鍵議題提供了來自中國的獨特見解和解決方案。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已成為中華文明在現(xiàn)代化浪潮中重新煥發(fā)生機的重要舞臺,成為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以及全球文明交流互鑒的關鍵平臺。這一盛舉不僅顯著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全球的影響力,更推動了不同文化間的合作與交流,極大地增強了國人的文化自信。儒家文化,源于中國,走向世界。
(素材來源:孔子博物館)
策劃:魏鵬、辛然
編輯:蔡溦
沙畫制作、美編:李帥
視頻:周溪琳
責編:胡玥姣
審核:張達偉
責編:張達偉